【腦殘遊記之我也懂Scrum】sprint 4

今天要邁入非常複雜的一個步驟,就是工作規劃會議。

產品負責人(Product Owner, PO)會列出他的需求,簡單的描述一個需求需要達到的目標,稱為一個User Story,並評估每個User Story的重要性,在工作規劃會議之初,提出這個sprint希望做到的User Story。

而小組則根據Story的困難度及重要性來挑選這次sprint要做的項目,這個過程會由PO跟團隊進行溝通協調,如果評估時程無法做完某一項長時間但PO又覺得很重要的項目時,可以降低該項目的需求以減少開發時間,或是再將該項目細分小項,先做其中優先、重要的項目。

選完之後,小組成員則會對各個Story給予故事點數,這個點數除了說明這項目的困難度以外,也能用來做為下次評估能做的Story的依據。若這次能做完20個點數的Story,下次做35點做不完,那久了就能拿捏每個sprint的負荷量。

另外,評分是有固定分數小卡的,若分數差距太大,顯見Story大到無法精確評估,或是組員的工作量差異太大,都需要再重新定義拆解User Story的。

評分完,成員各自將Story拆解成實際的工作項目(task)並填上預估完成時數,這些task就會進到之後的Daily Meeting。

內容過程十分繁複。我朋友一開始也玩得很開心,但誇張的來了,朋友的小組接了Avatar系統,可是組內的美術是2D美術,並不擅長做模型,鑑於「小組對於一項User Story進行討論研究並實作出來,小組成員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參與感,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」這個原則下,2D美術學著拉模型,這是什麼情形?

幾次下來發現不對勁,改了,「這個Story我們接,你們組的誰誰誰來配合幫忙」,小組仍舊是小組,有著互動良好的參與感,只是有時會「配合」別組,配合而已,不礙事的。最好是!Daily Meeting的時候,SM無法掌握自己小組成員的工作進度。造成跨組合作的情形,不是分組錯誤,就是Story有問題。

User Story原本只需簡單描述,由小組成員完成內容實作,可是往往胖子跟白頭翁無法接受成品,因此User Story越寫越詳細,差點沒直接把工作項開出來,最終還是喪失了前面提的原則,控制欲強,就不要用這麼依賴團隊創造的方法啊,莫名奇妙。

到最後,這個會議也消失了,直接用指派的了。至此,所有的會議算是消滅了,只剩一個Daily Meeting還存在,但荒謬的就在這裡,看似回到了原點,主管指派工作,不需討論、不需參與感、不需瞭解各組狀況及專案進度、不需檢討,但實際上並不是。

小組以奇怪的模式生存著,各專業別的組長分派工作,SM召開Daily Meeting,小組成員間既沒合作關係,卻要花時間聽彼此的工作進度,每天。就只為了胖子要掌握各人工作狀況,有這麼難掌握、變化多端,要天天檢視嗎?荒謬、扭曲。也有可能為了胖子不為人知的神聖理由,沒人知道。

下一次,最後一堂,來聊聊頑強的Daily Meeting。

【課後複習】工作規劃會議中,小組根據PO提出的User Story,評估其實作的可能性做為這個sprint的工作內容,與PO的溝通能研保彼此對品質的認知。評分的步驟不僅檢視Story,也能成為未來小組工作量的評量。